广州有很多具有烟火气和文化底蕴的背街小巷,但大都属于非市政道路,街巷狭窄、走向弯曲,照明设施不足。近年来,城市发展变化大、人口增速快,原本通行需求不高的背街小巷等非市政道路,行人越来越多,夜间缺少照明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近日,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透露,广州近年来坚持用“绣花”功夫组织对背街小巷路灯进行巧设计、微改造,通过出台设计指引、构建智慧照明管控平台、健全管理体系,系统提升背街小巷路灯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深入整治照明黑点,保障居民夜间出行安全。截至目前,广州全市已完成2282个背街小巷路段线路,共17234盏路灯的巡查工作,总计加装并修复5317盏路灯。
工作人员排查背街小巷照明黑点
建立路灯照明监管长效机制
对5类道路建设功能照明作指引
今年年初,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印发实施了《关于提升全市背街小巷等道路照明设施亮化水平的工作方案》,组织各区照明行业主管部门对全市范围内背街小巷等道路照明设施开展一次地毯式大排查,摸清底数,并常态化开展“有灯不亮、有路无灯”整治工作。工作按照“边发现问题边整治”的原则,主动巡查、及时上报、跟进整改,进一步健全全市路灯照明监督管理长效机制。
在深入研究广州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特点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结合背街小巷空间特点,又出台了《广州市背街小巷照明设计指引》,明确建设范围,制定和细化技术指标,坚持绿色低碳、智慧照明原则,对背街小巷、城中村道路、小区道路、河涌边道路、公共绿化带等5种类型道路建设功能照明作出指引,并结合道路及建筑特征,统一设计具有岭南特色风格的灯具。
据了解,该局选取了5条道路进行示范设计,为各区进行设计工作提供了标准化模板设计指引,弥补非市政道路缺少照明技术标准的不足,也为广州市开展照明专项整治工作提供设计依据与指导。
优化加灯设计方案
加灯周期由2年缩短至2个月内
为重点解决市民出行刚性需求路段加灯,点亮市民安全出行最后一百米,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主动作为、查漏补缺,持续提升路灯照明服务水平。
一方面,结合道路实际情况和照明需求、环境特点等进行实地查勘后,优化加灯设计方案,利用电力电杆、临街无窗户墙面等可利用点作为安装路灯的支撑点,安装LED灯或附墙灯,在提升照明效果的同时,避免眩光对住户的影响。并且,注重精细化施工,尽可能减少对绿化、路面及人行道的挖掘量,及时恢复原状,将施工对居民生活环境影响降至最低。
工作人员排查背街小巷照明黑点
另一方面,积极创新道路路灯加灯模式,把道路路灯零星加灯纳入日常维护专项工作中,加灯周期由原来2年缩短至2个月以内,有效提升加灯工单办理时效,从源头上提高市民满意度。
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广州全市范围内已完成2282个背街小巷路段线路,共17234盏路灯的巡查工作,总计加装并修复5317盏路灯,用小路灯点亮大民生。
信访投诉处理细分成12个环节
高效解决居民反映的照明黑点
为了及时解决市民投诉的亮灯黑点问题,市照明建设管理中心坚持将“照明信访投诉求助工作”列为班子会议的常设议题,持续关注信访投诉求助工作开展情况。强化疑难工单处置,坚持深入现场一线积极化解矛盾,这在海珠区沙溪新一街、白云区金沙洲、荔湾区周门西街等区域路灯不亮问题解决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同时,广州市照明建设管理中心全流程闭环做好信访投诉工单,将信访投诉处理细分成12个环节,每个环节均明确工作事项、工作细则、责任人和办理期限。
工作人员正在解决居民反映的照明黑点
例如,接到居民反映海珠区沙溪新一街33号缺失路灯、白云区金沙洲彩滨南路江边及浔峰山生态公园路灯不亮等问题时,该中心予以迅速反应,高效加装、修复亮灯,保障市民夜间出行安全,得到街坊的一致好评。据悉,相关市民还专门在“活在金沙洲”公众号上发文致谢。
数据显示,今年1-5月,12345热线工单数量344件,同比下降34%,12345工单满意率达99.1%。
构建智慧照明管控平台
中心五区21.6万盏路灯已集中管理
针对广州市照明设施数量大、系统组成复杂、时空跨度大、安全管控难等特点,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基于资产图谱构建智慧照明管控平台,科学构建城市照明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照明治理能力和水平。
据了解,该局以电箱为基准单元、电箱管理人作为责任主体,全过程日常运维进行管理,形成整体高效的工作机制。并将数据结果广泛应用于日常维护管理,实现24小时监控,自动预警、自动考核。通过对中心五区1764台电箱、4623条回路、21.6万盏路灯进行集中管理,对“一带两轴多节点”全域景观照明829台电箱、2万多条回路、81万多盏灯具进行统一管控,实现常态化在线率均在99%以上。
广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表示,接下来将继续集中精力开展背街小巷、边远角落等薄弱区域加灯工作,进一步发挥照明网格化管理机制作用,提高照明故障处置时效。此外,将不断完善全市照明考评体系,采用随机抽检方式,加大对各区及各单位的监管力度,确保全市照明管理水平整体提升、均衡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