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室内那篇文章里,我简单阐述了一下室内照明对空间的作用,主要还是人工光的作用。
在建筑领域围绕着柯布西耶、贝聿铭、卒姆托、西扎等诸位大师的用光研究不计其数,但这些研究都着重于建筑师本人的作品和设计思想,关于光线本身鲜少提及。
在今天这样看似繁华实则布满焦虑的时代,建筑、照明、材料等各专业在看似协作下其实独善其身。所以简单探讨一下当下照明设计在建筑中的表现,我个人以为建筑照明并非只解决城市照明问题或一味谄媚歌颂建筑本身,建筑照明设计应该是对建筑艺术的延伸设计,是人工光线下另一种情绪和文化的表达。
“建筑艺术的要素是光和影、墙体和空间。”
——柯布西耶
因此,我把标题改为了:“光线与建筑”,想从照明专业角度简单谈谈在实际工作中一点经验总结。
隈研吾说“建筑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应该融入城市、融入环境。”
安藤忠雄也说:“在到处充满匀质光线的今天,我仍然追求光明与黑暗之间相互渗透的关系......光挖空黑暗并穿透我们的躯体,将生命带入场所”。
光线的特殊在于,它与载体和场所的关系密不可分,如果要讨论光线,首先要从作为载体的建筑开始谈起,建筑的作用当然是满足遮风避雨的使用功能,其首要任务是服务社会。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使命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从实用——超越实用的方向在演化,在今天讨论光线与建筑的关系,其实也是在讨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融入自然的历史。
光线类型
常见的光线类型大概有如下几种:
漫射光——顾名思义是一种散漫反射的光线,最常见的漫射光即是非强烈日光下的天光,比如阴天的光线,或是摄影专用时的柔光灯。它的表现是来源通过多个反射方向而来,因此通常被照射的物体不会有很强烈的阴影对比,呈现一种柔和匀质的整体效果。
在柔和光线下,受光面与阴影面的对比比较柔和,整体被照物体不会有非常大的明暗对比。表现一种匀质化材料组成的载体其模糊而不确定的氛围。
直射光——直接型的光线,天光的直射光最鲜明的例子是夏日正午的烈日光线,特点是来源方向明确,光线强度大,因此明暗对比强烈,常产生明显的阴影对比,适合表现激烈的冲突和鲜明的结构。而阴影关系的表现和光线角度以及强度有较大关系。在人工光的应用上,具体细分可有:
点射光——对点射光的理解,可以是采用引入天光的灰空间处理方式,也可以是人工光对细部结构的处理等,具体方法酌情使用,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或限于单薄或流入琐碎,过于明显的人工光斑的使用需要注意和结构的匹配性。
▲开化公共文化中心(作者作品)
洗墙光——一般光线角度和阴影之间关系在比较适中的角度,为了表现有一定肌理效果的墙面和界定空间边界作用,也可以洗墙的方式塑造建筑造型。
▲平阳翡翠海岸示范区(作者作品)
擦墙光(掠射光)——某些墙面或者造型具有特殊肌理的时候,可以采用擦墙的方式,使光和影共同组成肌理元素。
▲上虞博物馆(作者作品)
剪影光——最著名的剪影光例子是安藤的光之教堂,在实际应用项目中,光之教堂是二维剪影,在建筑关系中三维剪影的运用例子也不少见。它所塑造出纯粹图形的对比关系令人印象深刻。
内透光——内透光目前有两种大的实现方向,一种本身材料内透,比如清玻直接内透表现内部结构,这一点70年前理查德·凯利已经在纽约西格拉姆大厦中首先采用,至今仍是一种高效节能的方式。
▲杭州国家版本馆木构内透光 (作者作品)
或者可采用半透明材料,比如半透明打印玻璃或卡普龙等,半透明幕墙内部透光时需要注意内部结构的组织或隐蔽。
▲融创厦门云潮府彩印玻璃内透光 (作者作品)
另外一种方向是材料不透光,而采用剪影或穿孔等方式控制立面的亮度配比。
▲长兴兰园穿孔板幕墙内透光 (作者作品)
同半透明材料一致的是穿孔板幕墙材料,如采用内部透光,也需要注意内部结构的组织和隐蔽,当然也可以通过减少内部透光面积,采取内透光和外打光结合的方式。
▲温州江山云起三角形穿孔板内透光外打光结合 (作者作品)
直接造型光——以点、线或由两者组成的面直接朝外发散光线的照明方式,主要表现以自身发光组成对建筑或载体外观的描述表达。
在照明发展的初期有大量仅以点光源或线条灯勾勒建筑轮廓的设计手法。即使到了今天,阵列的点光源密布或者快速的竖向灯条组成的媒体墙因各种原因也依然是部分城市照明的主角。
▲上虞博物馆结合造型线条灯(作者作品)
设计方法
了解光线的基本类型也需要了解如何落于实际项目中,从实用主义来讨论光线和建筑的关系,结合具体实例可以看出它的三方面作用。
光线塑造外观
光线参与构造
光线表达建筑情绪
与其说光线如何塑造和参与表达,不如说“光线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这和我们的审美惯性息息相关。
色调的氛围
关键词:色调统一
西方古典主义(泛指古希腊、古罗马、巴洛克、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虽然各个时期特点不同,但是观察它们的材质颜色,都多以白色——浅米色或浅灰色——中灰调暖色为主,从外观即可见这些建筑已经考虑了对比舒适和色调的一致性,在阳光下的色彩和明度的过渡充分考虑了眼睛的适应舒适性,它们的氛围不是通过轻佻的冷暖或者极端黑白对比来实现。也不是我们通常看到效果图中温吞的阴晦光线下虚假的统一和谐。冷暖材质的对比在大部分情况下不会有特别和生动的效果,而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别扭。
▲弗洛伦萨城市日景鸟瞰(图源网络)
关键词:色调对比符合逻辑
经典中国传统建筑多为木制结构,也多采用木色或暖色为基础,从存世的敦煌壁画上可见唐宋时期建筑有和文艺复兴时期类似的中灰调纯色暖调屋顶以及浅色墙面,自上而下形成的疏密关系与和天光的距离形成统一逻辑性。
▲敦煌壁画61窟《五台山文殊圣迹图》局部(图源网络)
▲唐制山西五台佛光寺(图源网络)
而清代的建筑可见在暖色调子的基础上,所实用的色彩明度和纯度都比较接近,所以我们常常感觉它很拥挤。反而在夜晚的时候,因为光线不那么强烈,感觉会更加淡雅清新。
▲颐和园内建筑的孟塞尔色彩分析(图源宋阳,胡馨月《色彩搭配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应用探究》
即使是现代改造之后的古建筑,建筑师也会通常攫取原有的色彩元素,而不会贸然选用在构图范围内无法稳定的色彩和明度。在柯伦巴艺术博物馆中古老构件的丰富和新材料的纯粹形成对比,延伸到照明设计的手法,显然只强调哪一方都是不妥的,尤其更要警惕由于沉迷某一个感兴趣的点(比如内透窗户)的表达而忽视了整个建筑所强调的新旧气质的对比。
▲彼得·卒姆托 | 柯伦巴艺术博物馆(图源网络)
节奏与气质
上一节谈到建筑体的疏密关系,不仅色调的疏密关系和光线紧密相关,人类对于光线在建筑结构中的探索也自古有之。
关键词:表现结构
人类的眼睛由两种不同的视觉细胞组成,可以包容从1lx~100000lx的照度识别,所识别的一切物体最终都由物体表面的结构来决定信息,也就是说由对比度来决定。譬如雅典巨大高耸的科林斯柱子,其表面的凹凸线条也是为了增加下部的节奏,凹凸的阴影关系和希腊充足的光线关系密不可分。即使是门窗等元素也应遵循整体节奏的逻辑,照明设计的最终目的也应如此。
▲帕特农神庙(图源网络)
关键词:表现形态
去年,一度刷屏的最贵效果图公司MIR凭借一张“鲸鱼尾”效果图出圈,帮助Dorte Mandrup夺得The Whale项目的设计,如果只看其白天的设计,恐怕不会有如此震慑人心的力量。
▲Dorte Mandrup设计The Whale(图源MIR)
The Whale项目中MIR用刻意的偶然光线描述了建筑最精彩的一面——鲸尾出水,和建筑体的功能匹配,这正是照明设计师最稀缺的能力。
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照明设计师应该和建筑师紧密合作,了解建筑的气质和个性,再去选择适当的照明手法,而不是仅考虑亮度或者设备的能力。
就像MIR的效果图中强调了鲸尾的形态而故意弱化其他部位一样,对建筑照明的设计也应该有所取舍,有意识的控制表现的主次,从而控制夜景节奏。
可是如果实在建筑本身就非常精彩难以取舍,也不妨模仿天光给与均匀照明。
▲米兰大教堂(图源网络)
在讨论照明手法这一篇节里,我特意没有放很多现有的照明案例,而希望通过其他范畴的问题来唤起对建筑照明未来的讨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融入自然这条路上,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都已经走了很远,而照明设计才刚刚起步,而且似乎今日面临的危机更多,最近为了节约能源,很多地方已经关停了大部分的夜景照明,这固然和前几年毫无节制的发展有关系,另一方面也促进我们讨论,对于建筑照明,我们的未来在哪里?
相关阅读